zs202-2.jpg 

 

日本的文獻考證,可發現武士刀最早出現于古墳時代(注:由西元二00年至七七一年)中期。當時的原料以煉鐵為主,形狀則倣造我國的劍而呈直形,到了平安時代(注:西元七九四年至一一九二年),原料改為略經粗煉過的銑鐵,外觀則依舊保持棒形,及至室町時代(注:西元一三三八年至一五七八年)以後,由於武士階級在政治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加重,武士刀也隨之有了革命性的轉變,不但原料由出羽(即島根縣)產生的水鋼和千草(即兵庫縣)產生的火鋼取代了原有的銑鐵,形狀也從直形變成微向後傾。此外,階級的制度化與戰爭形態的改變,亦直接促成了短刀與脅差(注:即武士所佩雙刀中較短的刀)的誕生。


nr050205614.jpg 

 

平安時代,單刃的武士刀雛形已成,歷經鐮倉時代一些具卓越才能的鍛刀師,不斷實驗改良的結果,使得武士刀的光芒越來越耀眼。在這三百年間,刀是戰鬥中主要使用的武器,但十六世紀中葉槍炮的大量使用,使得武士刀越來越少用於戰爭中,反倒是經常用在儀仗的典禮裏。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劍,武士刀終於成了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對象。 日本江戶時代的人們,將配刀當作武士道與儒教結合的象徵。只有高階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的武士,或一般人民則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實是社會階層分明的標誌。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劍,武士刀終於成了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對象。 日本江戶時代的人們,將配刀當作武士道與儒教結合的象徵。只有高階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的武士,或一般人民則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實是社會階層分明的標誌。

 

 

14268934.jpg  

武士刀製造過程中,淬火時使用的水溫係直接決定其良窳的最大因素,因此自古以來水溫就被刀匠視為秘方而不輕易傳授。這個秘密透過今天進步的科學已經獲得了解答,那就是攝氏七度至十三度的水溫,是最理想的水溫。因為,若水溫低於攝氏七度,則淬火時易使刀鋒的收縮作用加快而產生裂痕;水溫若超過攝氏十三度,則水漬時刀鋒又會因收縮作用減緩而不易保有適切的硬度。至於碳的含量標準,依照解析名刀成份的結果,發現刀蕊部份以百分之0.一至0.四、兩側的皮鐵與刀背的棟鐵則以百分之0.七左右最為理想。

  從外型上來看,武士刀雖可分為太刀、劍、打刀、短刀與脅差五種,但以數量而言,仍推打刀為最。此乃因在物理學上,刀身微向後傾要較直立式更能發揮出圓弧連動的原理;換句話說,太刀能在各種不同的角度下,隨心所欲地展現出最大的切砍範圍,而極適於騎馬者使用。此外,在長度與重量方面,太刀亦冠于其他四類,故持刀者只要使勁愈大、就愈能把它柔而不折、鋒利無倫的特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武士刀傳奇

 

在武士刀千餘年的歷程裏,最受日本人重視的代表作,應推鐮倉時代(注:1192年至1333年)初期的名匠正宗的作品。正宗本住京都,在鐮倉幕府初創不久,即遷至鐮倉定居。由於地理的限制,當時他就以鐮倉(注:即現在神奈川縣的鐮倉市)附近錢洗川所產的鐵砂,做為制刀的原料。因為錢洗川的鐵砂含有天然水鉛的成份,使他冶煉出來的鋼不僅硬度高同時彈性也佳,這份意外,加上他在火候、黏土成份與水溫方面具有獨到的見地,使他打造的武士刀,達到了銳利易切,剛柔並濟、完美無瑕的最高境界。

最上義光正宗(家康).jpeg 

德川家康賜予最上義光 正宗短刀

刀身製作過程相當複雜,刀身之優劣除了靠刀工的技術外,還要靠幾分運氣,並非完全可以用經驗與技術加以控制。通常一名鍛造師四名助手合力鍛造,歷時約二個月可成一把刀,完工後再交給研磨師研磨。通常用叫做搭搭拉爐來冶鏈鐵礦,提鏈出庖丁鐵與玉鋼,再加反覆折疊鍛鏈以增其彈性與韌性。經鍛鏈後以玉鋼為心鐵,庖丁鐵在外,將玉鋼包於其內,庖丁鐵具彈性與韌性做為刀的外皮,玉鋼具有堅硬的特性適合做刀口的材料。鍛造複合成刀型後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層特製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份覆較厚泥土,依次漸薄而下,刃口處則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時刀口未包泥土處 ( 刀刃波浪紋部份 ) 直接與水接觸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份並未與水直接接觸可增加其韌性與彈性。淬火即所謂的熱處理,其作用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使刀口堅硬不易缺口。一把好刀應軟硬兼備,於格鬥時刀之兩側具有彈性可吸收化解對方兵器攻擊造成之震力,避免手掌被震麻木而兵器有脫落之虞,而刃口因堅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成功的克服了傳統鐵器過軟或過硬的矛盾,使之軟硬兼顧攻守得宜,這是日本兵器的特性。

先人的智慧_古日本人

 

太刀 銘 長光 名物 津田遠江長光(原織田信長用後流落至尾張德川家).jpg  

日本國寶  織田信長用 長光

經返覆揉合摺疊打鍛鏈,刀身裹以特製泥土在火紅狀態下入水淬火,淬火是鐵、水、火三者最後一賭勝負的關鍵,由於複合不同材質又裹上厚薄不等的泥土,在水中強烈溫差的變化使刀身也產生許多紋理變化,除了刃口邊的波浪紋之外,還有類似金線 銀線 雷電閃光等奇特條線,又有或大或細的結晶顆粒。另有摺疊錘打鍛造時留下的痕跡,有如松樹皮紋者也有如流水漩窩者,另有如木材年輪者,如浮雲,如高山,如朝露,如晚霞,如浪裏濤花,變化多端各具神態。刀兩面之紋路並不一樣,細看之下與我國長卷山水畫頗為神似,只是它是經由淬火產生的自然美,其美只能用視覺欣賞,以手觸摸只感一片光滑柔嫩,其美術並非只存在表面,就算將表面磨掉裏面還是一樣,它的美術效果是磨不掉的,這就是日本兵器令人神往的地方。刀身表面若再加雕刻則其美術價值更上一層,雕刻有由刀匠兼任,也有另由雕刻師專任。雕刻採陰刻陽刻相互搭配,造形多以梵文 劍卷龍 不動明王 竹等與個人信仰有關的圖案為主。刀雖然是兵器,但它的美術要求並不亞於其他藝術品,值得欣賞與珍藏。

The Art of Japanese Sword (刃文の美deo)

 

 保養之道 在保養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能用手直接碰觸刀刃;不能說話以免飛沫、口氣濡濕刀面;若要觀賞、品鑒,則應該以虔誠肅穆的心情從事。 先將器具,如茶花所榨的丁子油、絹布、研石粉準備好。將刀從鞘內拔出,右手持刀柄之下端將刀直立成九十度,左手將柄上端之插銷取出後用力擊拍右手臂,待聽到一聲後,以左手絹布握住刀刃與刀把分離。 先打上石粉,綿紙擦拭,再將刀擱在燈泡下,借光的折射欣賞刀文特殊的紋路及其流暢的造型;最後再上油,即可將刀裝入特製的樸木劍鞘(白鞘)裏保養。若是一直放在樸木鞘裏,一年只要換兩次油即可,否則暴露在空氣中的刀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確保它的銳利與光芒。

刀劍保養工具包括拆卸工具,石粉棒,刀油,拭紙等。.jpg 

Samurai Sword Mekugi Repair

 

 

日本刀製作過程分工極細,分為刀與刀裝兩大部份,簡單講,刀身與刀鞘不可混為一談。所謂刀即單指刀身,刀身以外所有的配件統稱刀裝,刀裝即刀之外裝。刀裝包括刀鞘、鍔 護手 、小柄、笄、緣頭、目貫等數種配件。各種不同配件由不同工匠分工製造,最後裝配在刀身上,因此日本刀在概念上單指刀身而言,並未包括其他配件。刀身與刀裝組合與拆卸極為方便,一把普通刀肉可以搭配精美的刀裝,同理一把名貴刀肉也可以搭配普通的刀裝,因此一把外觀完整的刀,其良窳之鑒別,刀裝與刀身是分開的,正如俗諺不以貌取人是也。許多名刀因年代久遠,刀裝配件早已毀損或流離失所,而將其外裝另配以樸木製成的素面刀鞘名曰白鞘藉以繼續保護刀身,採樸木主要是取其木質柔軟,易於吸收潮氣,使鞘內刀身不易受潮。白鞘外表雖貌不驚人,但藏于內者往往是一把上等好刀。

 

白鞘裝 刀形(掃刀形)中刀.jpg

  

換句話說即刀身的衣服,也是配件,十數種零組件統稱刀裝,刀裝分便服與外出服,便服即如前述由樸木製成的素面白鞘,其作用單純,只為保護刀肉,使其免於磨損或受潮。白鞘裝一般坊間稱為浪人刀,這種概念並不正確,因此以為白鞘刀外觀看起來不起眼就是比較差,其實不然。刀身與刀裝正如橋歸橋,路歸路,欣賞日本兵器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白鞘裝只看刀身不看外裝。而外出服的刀裝可要比白鞘複雜許多,刀裝由各種不同工藝組成,各有價值。所有配件大致分為木工、漆工、金工等三大類,這三類正是日本傳統美術工藝強項,這三項都是為了配合刀裝的需要而達登峰造極技術,尤其是漆藝與金工(金屬工藝)。其實可以這麼說研究日本古兵器實已直搗日本古藝術核心。木工寸量刀身後製作刀鞘,鞘完成後交予漆工。漆工在鞘上先上數層底漆,每一層漆都要等到乾燥後才能再上另一層,打完底漆後再運用繪畫、雕刻、鑲嵌、螺鈿、描金等技術並以金銀粉、珠玉寶石、象牙、珊瑚、瑪瑙、貝殼等等為材料依構圖置於漆上或漆下,刀鞘外觀或樸素典雅或燦爛華麗各異其趣,不只工藝精巧而且費工費時。金工是專門做刀裝金屬部份的配件,如護手及握把上的套件,一般以銅或銅合金為胎體,再施以鎏金銀、錯金銀、雕刻、鑲嵌等技術構出圖樣,由於這些配件體積不大又是金屬製品,除需有精細的工藝外對各種金屬混合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更要精確掌握,其精確之程度甚至可將金、銀、銅、鐵、錫等五金加以混合調出各種不同色澤的金屬材料,就像用水彩調出多種不同顏色一般,對金屬特性及混合的比例掌握得相當精確,日本金屬工藝不得不讓人佩服。

 

白鞘裝太刀經鑒定後將作者名款書于握柄上。.jpg 


 

nr050205631.jpg 


刀刃與刀裝各部位詳解

東洋刀依長度大致分為刀:長度二尺以上。中刀:刀刃長度一尺以上二尺以下,短刀:刀刃長度一尺以下稱短刀。這三種規格刀可說是日本武士制式配刀,自古即有,但中刀雖然古刀期就已存在,然而到了江戶時代 ( 我國明末清初) 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迫使戰爭型態改變,長刀的使用機會大幅減少,中刀因而應運大量製造。除了上述三種制式規格外另有太刀、 刀、長卷、槍 分為大身槍、片 、十文字槍、千鳥槍等 同種兵器有著各色各樣的造型非旦夕能述盡,本期僅就廣泛流通的制式刀劍對刀刃及刀裝各部位名稱及作用作較深入的解釋讀來可能感到較前兩期來得艱澀,但有助於讀者閱讀原文書籍及國際拍賣目錄。

  一,小鎬:刀尖部份中線,決定刀尖處尖銳度之關鍵部份。

  二,三頭:刀尖部份三條線條之交會點,整支刀造型美所謂刀姿與鋒利度之決定部位。

  三,長度:指刀刃部份之長度而非通體總長,棟區至切先刀尖處

  四,弧度:指刀身彎曲之弧度。彎曲形狀分為腰反、鳥居反或稱華表反。

  五,鎬地:刀刃左半部之平面。

  六,棟:刀背脊多數呈三角形稱為庵棟,棟的形狀有庵棟、丸棟、角棟、平棟等。其厚薄決定刀的鋒利度與抗衝擊度。

  七,鎬:刀面上之中線,為鎬地與地之區隔線,其位置的變化決定刀的鋒利度與抗衝擊度。

  八,棟區:棟與刀柄的區隔點。

  九, 目:刀匠在刀柄部位銼出或橫或斜或橫斜交叉之各種線條, 目種類有筋違、逆筋違、切、檜桓、化 、鷹羽、逆鷹羽等。是各派刀匠的代表暗號,此部份是判斷刀劍派別、作者、年代的重要依據。

  十,中心尻:刀柄底部處。這部份也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其作用同第九項。形狀有入山、雉之股、劍山、舟底、切、振袖等。

  十一,切先:近刀尖處刀口之鋒利部份,實用上使用最頻繁的位置,也是全刀最鋒利地方。

  十二, 子(帽子):刀尖處與切先一體的水準面,該部位的品質與造型是決定該刀優劣的重要部份,必需鋒利與堅硬兩者兼顧,在製作技術上是最高難度的地方。

  十三,橫手:區隔 子與地之線條,使 子與地各成一個平面。

  十四,物內:約在刃前端四分之一處,該部位是實用上最常使用的地方。

  十五,刃:刀刃全體之稱。

  十六,地:介於鎬與刃文之間,刀身所分佈的地肌(俗稱的鍛紋或折疊紋,圖案類似木材或肌肉橫切面的紋路)在這部份呈現的最多也是最清楚,是判斷年代與作者的重要依據。地肌種類分別為板目、木 目、徵目、松皮、綾杉、梨子地等。

  十七,刃文:即東洋刀所獨有的波浪紋,表現刀刃美術最多的部份,刃文的樣式不一而足,也是判斷派別,作者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刀劍等級分類的重要部份。分為直刃、彎刃、丁子刃、互之目、三本杉、濤瀾、皆燒等。 十八,刃先:刀口。亦即全刀鋒利的部位。

  十九,刃區:刃先與刀柄的區隔點。

  二十,目釘孔:刀柄上插梢洞,該洞的學問很大,其位置之高低及洞的數量是判斷刀劍種類及是否改裝過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十一,銘:作者落款。

村正0.jpg 

 

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可能有不同銘款,也有不同時代但有數人用同一銘款,有大名家的作品但不落款,無款者稱為無銘,有些無銘刀往往是名家的上等好刀,但有些有款刀是後人偽刻的。其間真需鑒定與查證,這部份是鑒定上最令人困惑之處。銘款均落于刀柄(中心)上。 二十二,中心:或稱,刀柄部之意,刀柄的造型、名刻、 目、目釘孔數、中心底部等都是判斷年代、派別、作者的重要參考,因此鑒定東洋刀刀柄是必看的部份。同時刀柄的長短也決定刀在使用上是否平衡與伶俐的重要關鍵。


刀刃與刀裝各部位詳解.jpg 



打刀裝具各部位詳解

一,頭:刀柄頭部蓋子,柄上絲繩在面打結, 多為銅鐵等金屬製品。

  二,柄卷:纏繞于刀柄上的絲繩,其作用在固定 面的中心並使刀柄益於手握不易脫落。

  三,刀:柄上的裝飾品絕大多數金屬製品,做工精細,在日本金屬工藝領域 是收藏家的最愛。

  四,鐔:或稱鍔,即現代所通稱的護手或劍格。作用與護手同,除保護手掌外也是拔刀時必用的部位,同時也是刀裝飾最講究的配件,與目貫同樣是收藏家心目中別有一番天地的收藏重點。

  五,粟形:刀繫於腰部時固定刀鞘防止滑落。多為木製或角制。

  六,下緒:刀叉于腰部時將下緒尾端結在腰帶上。防止刀鞘滑落、材質多為絲制。
  七,鐺:刀鞘尾部護套,多為金屬制或角制。

  八,柄鮫:包裹在刀柄上的鮫魚皮,國內俗稱鯊魚皮。該魚原產于南洋一帶,成長的魚長約一尺半左右,皮革表面滿布突出狀的細石顆粒使柄卷易於纏繞在刀柄上,鮫皮自古價格不廉,卻被武士所喜愛且爭相搶購。

  九,笄:固定刀刃與裝飾用,又可當髮簪與耳鈀,絕大多數是銅或銅合金製品。

  十,返角:防止刀鞘突出落地之裝置,多為木,角器,如為金屬製品則稱責金。但並非每刀都有此配件。

打刀裝具各部位詳解.jpg 

 

內文取自:日本美術工藝 靈幻之光 文/许耀华 www.sword-art.com/web/33/HTML/shishang.htm

              :天使不二http://www.sengoku.cn/bbs/read.php?tid=90756

圖片:德川博物館及日本美術工藝 靈幻之光內文 


名刀介紹

   菊一文字則宗

  菊一文字則宗,太刀,刃長78.48CM。後鳥羽院時期備前國刀工則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傳說後來為新撰組劍士衝田總司所有。刀銘:菊一文字則宗


bg7414-04.jpg 

   長曾彌虎徹

  長曾彌虎徹,脅差,刃長45.75CM。越前國刀工虎徹于寬文三年所作。為新撰組劍士近藤勇的愛刀。刀銘:長曽袮虎徹入道興裏。

 

bg7414-05.jpg 

   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組劍士土方歲三所有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刀銘: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銘文:臨

 

bg7414-06.jpg 

   堀川國廣

  堀川國廣,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國廣所作,傳說是國廣作品裏的第一傑作。後為新撰組土方歲三所有。刀銘:堀川國廣

   葵紋越前康繼

  葵紋越前康繼,脅差,刃長35.3CM。江戶時代著名刀工越前康繼所作,作為禦神刀供奉在尾張熱田神宮(禦神刀:放在神宮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於戰鬥)。刀的兩側分別鑄有梅紋和竹紋。而之所以名為葵紋越前康繼,據說是由於是受家康賜予德川家葵紋之名,因而改銘。成刀于慶長十一年左右。刀銘:葵紋越前康繼

   肥前國忠吉

  肥前國忠吉,刀,刃長67.3CM。江戶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後來為岡田以藏所有。刀銘:肥前國忠吉

   村正

  村正,刀,刃長73.32CM。室町末期刀工勢州村正所作,斬切能力出類拔萃,被德川家視為不吉的象徵,斥之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時的長州倒幕派中人氣極高。刀銘:村正

 

bg7414-07.jpg 

   正宗

  正宗,刀,刃長64.4CM。相州名刀工正宗作于鐮倉末期,戰國時為石田三成所有,關原合戰後被敬獻給德川家康,後來不知為何流落到薩菲羅斯手裏()。刀的全稱為名物觀世正宗。刀銘:(無銘)


   長船(名物大般若長光)

  長船,太刀,73.63CM。又名名物大般若長光,名刀工長光的作品,在室町時代即價值六百貫。因為大般若經剛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長光。本為室町末期將軍足利義輝所有,後來經由三好長慶、織田信長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長筱合戰後,家康將之賜予奧平信昌。刀銘:長船 

 

 

 


妖刀村正的逸話

村正.jpeg 

村正之所以稱為妖刀,固然一方面與它太過銳利,死在村正刀下的人很多有關,不過其最大的背景應是村正與松平(德川)家的關係。天正七年(1579)九月十五日,德川家康嫡子松平(岡崎)三郎信康於遠江二俁城自害,其原因是織田信長疑心築山殿(家康正室)和信康與武田家暗中勾結,雖經家康百般解釋仍然下達了處死二人的命令,最後家康迫於信長的淫威不得不違心接受了這一命令。當時築山殿已於八月二十九日被殺。 

當信康切腹之際被派遣成為介錯人的是服部半藏正成和天方山城守通綱,當時具體的職務是半藏擔任介錯,通綱擔任檢視,事實上他二人都很不願擔任此任務,但是事實是無情的,當信康切腹時,三人都十分悲傷,尤其是半藏,在信康切腹之後已無法舉刀,而使信康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此時通綱見狀,不顧悲痛,毅然拔刀砍下了信康的頭。事後二人一邊哭泣著一邊向家康報告信康的最後,此時家康也十分傷心,突然家康問通綱介錯時用的是哪把刀,通綱回答說是「勢州村正」,家康頓時顏色大變。事實上,家康以前的松平家兩代當主都是死在了村正刀下, 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於天文四年(1535年)在尾張國守山被家臣阿部彌七郎暗殺,當時彌七郎用的就是村正,家康的父親被近臣巖松八彌暗殺,當時八彌的配刀也是村正。而家康本人幼年在駿河時也曾被村正刀傷了手指,這些雖然都可以說是巧合的,但是在慶長五年(1600年)關原合戰中織田河內守長孝(織田有樂齋嫡子)的長槍又誤傷了家康的手指,即當年受傷的那一手指,更巧的是此長槍也是勢州村正制的,這一切不得不讓家康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 

4309223699.jpg

以上諸事件都是村正與德川家的相關事件,而且無一吉兆,後來家康斷定:「村正刀是專門作祟德川家的妖物」,並下令毀棄所有村正刀。也正是因為此到了江戶時期,雖然勢州村正的刀工仍然在打制日本刀,但迫於幕府的壓力,也沒有人敢公然攜帶村正刀了,以前銘刀村正也都被改成了無銘刀或者偽裝成了其他的刀銘。 

另外在江戶時期劍相學開始流行後開始從刀的銳利品格等開始判斷吉凶,而當時的和平社會並不喜歡太過鋒利的實戰打刀,這時以銳利和適於實戰出名的村正也是由於這一原因而開始被稱為「妖刀」、「邪劍」的。到了江戶後期,村正即妖刀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了. 

村正德川家康.jpeg

家康實際上使用的村正


真實的村正 

為什麼與德川家相關的不幸事件都與村正有關呢?事實上當時伊勢桑名與三河之間通過海上交通經常進行貿易,刀劍作為伊勢特產大量流入三河,因而村正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武器在松平(德川)家廣泛的裝備著,甚至連足輕也裝備著村正的刀,而且據《三河物語》記載,當時三河武士的戰鬥斬殺率相當高,不過訓練時的負傷率也是很高的,顯然這些都是由於村正刀太過鋒利的緣故,弄不好就會傷了自己。作為一種在松平家廣泛裝備的武器,要不想和松平拉上關係恐怕都是困難的(畢竟松平家的諸位死在村正刀下的都是由「自己人」殺的)。又有一說,雖然是家康本人首先提出了「村正妖刀說」,但是熟知內幕的他恐怕也是對其並不是真的相信,只是一連串的巧合使他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種恐懼吧。後來到了大竣妍}、幕末時期,「在德川家作祟的妖刀」這一說法被諸反德川志士們所利用,紛紛在自己的配刀上刻上「村正」的刀銘,其中較有名的是倒幕派公家三條實美自大宰府天滿宮進行倒幕祈願時奉納的村正短刀,西鄉隆盛也有以村正短刀和鐵扇護身的逸話。

 


武士刀與其他兵器的較量

 對   9mm 手槍

 

 

 對 機關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tter11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